首頁 > 形勢政策·融媒中心 > 時事讀書
愿將此生長報國
發(fā)表時間:2024-08-08    來源:《時事報告》字體[大] [中] [小] [打印]  [關閉]

  ◎李朝全 吳穎華

  作為報告文學《愿將此生長報國》一書的主編和責編,我們在組織出版過程中時刻被感動著。

  本書講述了五位科學家——植物病理學家朱有勇、雷達專家劉永坦、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、煉油技術專家陳俊武、核動力專家彭士祿抱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,憑借精湛的學術造詣,在各自領域不懈奮斗、科技報國的動人故事。這五位科學家,都是中宣部評出的“時代楷?!薄⑷珖卮笙冗M典型。他們集“時代楷模”和科學家的優(yōu)秀品質于一身,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又是中國科學家精神最集中、最典型的代表。

  五位院士,五位優(yōu)秀作家,五篇報告文學,每一篇都是對時代的深情謳歌。以五位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,始終保持矢志不渝、趕超先進的報國情懷,始終堅守心無旁騖、嚴謹務實的科研品格,始終堅持砥礪前行、迎難而上、協(xié)同攻關的學術信念,他們就像一束束光,照亮了科技強國之路,推動中國科學事業(yè)取得了長足進步。

 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帶領團隊扎根邊疆村寨,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(fā)展致富。他用“神奇土豆”“有機三七”、院士指導班等技術或項目幫助一個個村寨擺脫了貧困。朱有勇出身農家,對土地和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。他懷抱著“讓農民過好一點”的樸素愿望,把論文寫在了中國的大地上。他說:“看到科研成果在千萬戶農民家里開花結果,比拿多高的獎金、發(fā)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興。”

  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,幼年目睹山河破碎,在家國蒙難中萌生愛國心、強國志,在黨的培養(yǎng)下成長成才。他一生致力于我國雷達事業(yè)發(fā)展,帶領團隊成功建成了我國首部具有全天時、全天候、遠距離探測功能的對海新體制雷達,并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動權的戰(zhàn)略創(chuàng)新力量,為祖國筑起了“海防長城”。

  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,質樸節(jié)儉,被人親切地稱為“布衣院士”。他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領域深耕了一輩子,并在水稻遺傳資源、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取得累累研究碩果。盧永根院士既是杰出的農業(yè)科學家,又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,他為國家培養(yǎng)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現(xiàn)代農業(yè)專家。他常對學生說,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產稻國,對世界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作出過重大的貢獻,理應將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研究好。

  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陳俊武,至誠報國,為新中國石化工業(yè)不懈奮斗,推動了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實現(xiàn)了從無到有、從弱到強的嬗變。他從22歲投入石油工業(yè),到92歲步入耄耋之年,一直奮斗在工作崗位上。70年來,他與共和國共成長,見證了中國石油事業(yè)的高潮與低谷,親歷了中國70載的發(fā)展與榮光。有人問,你這么拼的原因是什么?他只回答了四個字——國家需要。

  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、中國核動力事業(yè)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,一直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制事業(yè)。他曾擔任我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,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、設計、裝備、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,為我國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潛艇作出了重要貢獻。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,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,推動了我國核電事業(yè)實現(xiàn)了歷史性跨越。

  作為一部謳歌科學楷模、倡揚中國精神的主題文學作品,《愿將此生長報國》善于從真人真事的海量素材中探測精蘊,能在敘寫科學家主要科研事跡的同時,刻畫出科學家們高尚的精神世界。

  朱有勇院士婉拒澳大利亞導師的苦苦挽留,堅定回國。他利用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,在蒿枝壩蹲點扶貧教村民冬季種馬鈴薯,在大山里推廣“林下三七”,這一切都是因為“我更愛我的祖國”。

  劉永坦院士在幼年時,母親便用杜甫的《春望》“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、陸游的《示兒》“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”等詩句,教導他什么是家國情懷,什么是民族大義。于是,學成歸國后,他不畏艱辛,經過多年努力,為國建起了一支“雷達鐵軍”。

  《愿將此生長報國》用嚴謹?shù)氖聦嵑拓S富的細節(jié),濃墨重彩地書寫了科研之美、精神之美,向讀者娓娓道出:科技報國,不是空空的一句口號,而是崇高的信仰、堅定的意志、不懈的奮斗和堅忍的工作。

  “文變染乎世情,興廢系乎時序?!遍喿x本書,能給人帶來鮮明而強烈的時代感。在《農民院士——植物病理學專家朱有勇》一文中,作家李春雷精心謀篇布局,用抒情的語言引領讀者感悟朱有勇的科技人生。筆墨從一曲悠揚的經典二重唱開篇,到結尾同一首歌曲在空中縈繞……“那是生命的情緣,那是生活的浪漫。整個蒿枝壩、橫斷山、瀾滄江,都在唱起來、跳起來……”

  既是導演、主持人,又是作家的陳曉琳,用心用情書寫著盧永根坦蕩磊落、無私奉獻的一生。從少年時期的民族意識覺醒,到青年時期放棄在香港的安逸生活回到內地參加新中國建設,直到投身農業(yè)科學,盧永根院士把自己的根深深扎進泥土里。在彌留之際,他把880余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(yè)大學、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(yī)學事業(yè)。文中的每一章都以“一”字開頭的四字句命名:一聲啼哭、一心向黨、一腔熱血、一往情深、一身正氣、一泓清水、一片丹心……標題簡明扼要、獨運匠心。陳曉琳感慨,“始終如一”是對盧永根院士一生最準確的詮釋。

  作為編者,我們能為組織出版這樣一部反映“時代楷?!钡暮脮罡袠s幸。我們想借用書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情感:“我仰望著浩瀚的星空,不由得百感交集,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,為我的祖國,也為我自己能采訪這樣一位令眾人仰慕、對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而深感榮幸?!痹谘b幀設計時我們將五位院士赤誠報國的名言警句摘錄置于封底,唯愿這部真實再現(xiàn)“時代楷?!笨茖W家愛國情懷的作品,溫潤人心,激發(fā)更多的人,傳承好老一輩科學家勇攀高峰、敢為人先的攻堅精神,為國家富強、人民幸福不懈奮斗。

 ?。ㄗ髡叻謩e為中國作協(xié)創(chuàng)作研究部副主任、浙江教育出版社學術出版中心副主任)

網站編輯:單良晨
分享到:
形勢政策網©版權所有